1
介电常数:材料的隐形 电性能指标

在了解热界面材料为什么需要低介电常数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介电常数这个概念。介电常数,也叫介质常数、介电系数或电容率,是表示绝缘能力特性的一个系数,以字母 ε 表示 。它反映了材料在电场中的极化程度,以及储存电能的能力。简单来说,当把材料置于电场中时,材料中的原子和分子会被电场极化,形成极化电荷。介电常数越大,这种极化程度就越高,材料储存电能的能力也就越强。为了更好地理解介电常数,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解释。大家都知道电容器,它是一种能够储存电荷的电子元件。当电容器的极板之间填充不同介电常数的材料时,电容器的电容会发生变化。根据电容的计算公式C=(εA)/d(其中C是电容,ε是介电常数,A是极板面积,d是极板间距 ),在极板面积和间距不变的情况下,介电常数越大,电容就越大。例如,当我们把电容器极板间的空气换成介电常数较大的陶瓷材料时,电容会显著增大,这意味着它能够储存更多的电荷。
2
高介电常数的 “麻烦事儿”
No.1
信号延迟与失真

在电子设备中,信号的快速、准确传输至关重要。然而,高介电常数的热界面材料却会给信号传输带来不小的麻烦,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信号延迟与失真。信号在介质中传播时,其传播速度v与介电常数ε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中的波动方程,信号传播速度可以通过公式v=c/(ε1/2)计算,其中c是光速 。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介电常数越大,信号的传播速度就越慢。这是因为介电常数较大的介质会减缓电场的响应速度,使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从而导致信号延迟。在 5G 通信中,信号频率高、数据传输量大,对信号的传输速度和准确性要求极高。5G 基站中的信号传输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当使用高介电常数的热界面材料时,信号传播速度变慢,延迟增加。这不仅会降低数据传输速率,还可能导致信号失真,使得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与发送端发送的信号存在差异,严重影响通信质量。例如,在进行高清视频通话时,可能会出现画面卡顿、声音延迟等现象,极大地降低了用户体验。
No.2
电磁串扰的 “捣乱”
除了信号延迟与失真,高介电常数还会引发电磁串扰问题,就像一个调皮的 “捣乱分子”,给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带来干扰。从微观机制来看,当电子设备中的导线传输信号时,会在周围产生电场。高介电常数的材料会增强这种电场的耦合作用,使得不同导线之间的电场相互干扰,从而产生电磁串扰。简单来说,就是一根导线上的信号会 “跑” 到相邻的导线上,对其他信号的传输造成干扰 。
以电路板为例,电路板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线路,这些线路就像城市中的道路,信号在其中穿梭。当热界面材料的介电常数较高时,线路之间的电磁串扰会加剧。比如,在计算机主板上,CPU、内存、显卡等部件之间通过各种线路进行数据传输。如果热界面材料的介电常数不合适,就可能导致这些线路之间产生电磁串扰,使得数据传输出现错误,进而影响计算机的稳定性和性能。可能会出现电脑死机、软件崩溃等问题,给用户带来极大的困扰。
No.3
高频能耗损失
高介电常数还会导致高频能耗损失增加,这对于电子设备的续航和性能来说,无疑是一个 “噩耗”。当信号在高介电常数的材料中传输时,由于材料的极化作用,会有一部分电能转化为热能,从而造成能量损失。这是因为高介电常数的材料在电场作用下,内部的分子或原子会发生极化,形成电偶极子。这些电偶极子在电场的反复作用下不断地转向和振动,与周围的分子发生摩擦,将电能转化为热能散发出去。
以手机为例,在高频使用时,如玩大型游戏、观看高清视频等,手机内部的芯片会高速运行,产生大量的热量,同时也需要高频的信号传输。如果此时使用的热界面材料介电常数较高,就会导致信号传输过程中的能耗损失增加。手机电池的电量会消耗得更快,续航能力大幅下降。而且,过多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还会进一步加剧手机的发热问题,形成恶性循环,影响手机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3
低介电常数与高导热的 和谐共生
No.1
传统材料的 “两难选择”

在热界面材料的发展历程中,传统材料一直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在追求低介电常数的同时,保证良好的导热性?这就好比在跷跷板上保持平衡,两边的利益难以同时兼顾。以常见的硅脂为例,硅脂是一种以硅油为基础,添加高导热填料(如银、铝粉)的热界面材料,因其良好的导热性和较低的成本,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中。然而,当我们试图降低硅脂的介电常数时,却发现这会对其导热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降低介电常数,通常会采用引入孔隙或添加低介电常数有机物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会在材料内部形成更多的空气间隙或削弱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阻碍声子的传递。声子是固体中传递热量的主要载体,就像一个个快递员,负责将热量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当声子的传递路径被切断时,热量就无法顺利地传导,导热性能自然就会下降。
就像在一条原本畅通无阻的高速公路上,突然出现了许多障碍物,车辆(声子)无法快速行驶,交通(热传导)就会陷入拥堵。这就是传统热界面材料在追求低介电常数和高导热性时面临的困境,鱼与熊掌难以兼得。
No.2
新型材料的 “崭露头角”
面对传统材料的困境,科学家们并没有放弃,而是积极探索新型热界面材料,力求在低介电常数和高导热性之间找到平衡。近年来,一些新型材料如氮化硼纳米片等崭露头角,为解决这一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氮化硼纳米片也是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型材料,它具有二维片状结构,这种独特的结构赋予了它优异的性能。氮化硼纳米片的介电常数较低,一般在 2.5 - 3.0 之间,同时其导热率可达 3.8 - 5.2W/mK 。其低介电常数的原因在于,二维结构减少了材料内部的极化中心,使得电场的作用减弱。而高导热性则得益于其原子间的强共价键,这些共价键能够有效地传递声子,促进热量的传导。在实际应用中,氮化硼纳米片可以与聚合物基体复合,制备出高性能的热界面材料。这种复合材料既具有聚合物的柔韧性和加工性,又具备氮化硼纳米片的低介电常数和高导热性,可用于柔性电子设备、5G 通信模块等领域,满足这些领域对材料性能的特殊要求。
4
低介电常数热界面材料的应用领域
No.1
3D 堆叠芯片

在芯片制造领域,3D 堆叠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提高芯片性能和集成度的重要手段。通过将多个芯片层垂直堆叠在一起,3D 堆叠芯片能够实现更高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吞吐量 。然而,随着芯片层数的增加,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散热和信号传输成为了关键挑战。在 3D 堆叠芯片中,层间介质的厚度通常小于 1μm ,这就要求热界面材料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能够及时导出层间产生的热量,还要具备低介电常数的特性。低介电常数的热界面材料可以减少层间电容耦合,降低信号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和延迟,从而提高芯片的性能和稳定性。例如,在某高端智能手机的处理器中,采用了 3D 堆叠技术,使用了低介电常数的热界面材料。通过这种材料的应用,芯片层间的 TSV 通孔温差降低了 40% ,有效保证了芯片在高速运行时的稳定性,使得手机在运行大型游戏、多任务处理等场景下,都能保持流畅的性能,减少卡顿现象。
No.2
高频通信模块

高频通信模块是现代通信技术的核心部件,广泛应用于 5G 通信、卫星通信、毫米波雷达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中,信号频率高、传输速率快,对信号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要求极高。以 5G 基站的毫米波天线移相器为例,其工作频率通常在 24GHz 以上 ,信号传输对介质的介电常数非常敏感。低介电常数的热界面材料(k<3.0)能够确保相位精度控制在 ±2° 以内,保证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相位准确性,从而实现精确的波束指向控制。同时,该材料的导热率大于 5W/mK ,可以有效地将功率放大器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防止功率放大器因过热而性能下降。这对于提高 5G 通信的覆盖范围、信号强度和数据传输速率至关重要。在实际应用中,采用低介电常数热界面材料的 5G 基站,其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覆盖范围都得到了显著提升,用户能够享受到更快速、更稳定的网络服务。
No.3
电动汽车功率模块

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电动汽车功率模块的性能和可靠性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电动汽车功率模块中的核心部件 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同时,IGBT 的开关动作会产生高频噪声,这些噪声如果不加以控制,会干扰电动汽车的控制电路,影响车辆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低介电常数热界面材料在电动汽车功率模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它能够有效地传导 IGBT 产生的热量,降低 IGBT 的工作温度,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低介电常数的特性可以防止 IGBT 开关噪声通过热界面材料耦合到控制电路中,减少电磁干扰。例如,某品牌电动汽车的 SiC 逆变器,要求热界面材料的耐压大于 5kV 且 k<4.0 。通过使用符合要求的低介电常数热界面材料,有效地解决了 IGBT 的散热和电磁干扰问题,提高了逆变器的性能和可靠性,使得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动力性能和安全性都得到了提升。










